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法制统一的意义尤为重大,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更是作为一项宪法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洪雷则系统梳理了我国学者对进入新世纪以来行政法学发展趋势的理论探讨,提出要对中国的行政法制度进行结构性的重塑,同时认为行政法解释论与立法论齐头并进、行政法总论与部门行政法共同关注,以及外国经验借鉴与中国问题意识并重,将成为未来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的着力点。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贵松在《论近代中国行政法学的起源》一文中勾画了中国行政法学以大陆法系行政法学为基础,逐步实现中国化的发展、流变历程,并对中国行政法学的起源进行了考究,继而对早期中国行政法学的特色及影响作了概括与总结。
有关行政程序研究的论文也不在少数,对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调查程序、公共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等都有所涉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高秦伟以美国法为主要知识背景,结合中国当下的法治建设实践,探讨了行政裁量的自我约束问题。进入专题: 行政法学研究 。例如,苏州大学教授杨海坤认为,应对行政复议制度的理念进行更新、调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高家伟主张从经济管制与社会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拓展行政审判的功能定位;还有学者探讨了国家赔偿中的赔偿协议与协商程序等问题。在对外国行政法的译介方面也有所突破,除英、美、德、法、日五国外,一些学者还对葡语国家的行政法教程进行了译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如何以法治引领改革,继而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2014年行政法学研究的新热点。行政行为是构成和发展各类行政法律制度的基点,对于行政行为的研究仍旧是2014年行政法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2014年,部门行政法研究也有所深入,在教育、民政、公安、交通、环保、食药监管、海关等多个领域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因而,有必要增加判例研究的比重,因为司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法律规范的发现者,法院在审判实务中对行政法理论的重塑,理应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如何以法治引领改革,继而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2014年行政法学研究的新热点。四是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依法行政·新视野丛书,包括中央党校教授傅思明编著的《依法行政与突发事件应对》、北京行政学院教授金国坤编著的《依法行政与社会管理创新》等。2014年度累计出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约15本,其中既包括一些统编教材的再版,也包括配套的法律法规汇编和解读类书籍。
近年来,有关公私合作、私人行政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繁荣景象。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石佑启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应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权的法治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内容的法治化。
一些学者从行政组织法治化的角度探讨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裁量收缩的要件只是一个判断框架,其实质内容是对相互冲突的基本权利与行政便宜进行比较衡量。即大多在归纳、总结现行法律规定的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探索应然层面的制度建构问题。2014年也有一些著作和文章涉及这一主题,相关研究不仅关注对域外经验的借鉴,更注重结合我国实际,探讨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的建构问题。
苏州大学教授王克稳则认为,规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与执行,与规范性文件的修订与废止相结合,实现行政管理立法的创新,从法律上切断审批权力与利益的联结。既有涉及制度建构和完善宏观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主编的《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司法更给力: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及专家建议稿》;也有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制度等具体制度进行中、微观研究的著作,如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向忠诚写的《行政诉讼执行程序制度研究》、山东省高级法院副院长叶赞平写的《行政诉讼管辖制度改革研究》。例如,已有研究中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并不算多,因而,加强对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很有必要。进入专题: 行政法学研究 。
不过,欣喜之余,也应当认识到行政法学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而,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视野,培养其问题意识。
姜明安撰文认为,国家治理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治理客体由被动、单向向立体、主客体互动转变,治理目标由以统治秩序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治理方式由恣意、神秘化向透明、规范化转变,治理手段由人治、权术之治向法治、文明之治转变。此外,还有学者对行政许可条件、行政许可标准的冲突及解决,以及行政许可中的保证金设定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全年研究概况 2014年度出版的行政法学著作约80余本。这些著作虽然研究视角各有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最新动向。2014年,围绕行政审批改革及行政许可制度的相关问题,学界产生了不少新的成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的《论法治政府新要求》一文则在梳理法治政府理论的由来及观点的基础上,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新目标、新系统、新形势进行了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天华针对效果裁量及其国家赔偿问题讨论了裁量收缩理论,并认为裁量收缩理论的基础是国家的基本权利保护义务。二是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各类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其具体制度设计的研究。
伴随《决定》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及部署,2014年学者们对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问题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除后文谈及的著作外,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丛书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编著的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
2.在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原则、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政程序、行政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有拓展的余地。
而在新近出版的译著中,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一套日本公法译丛也比较值得关注。北京大学教授湛中乐、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学辉、北京行政学院教授金国坤等学者则探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行政诉讼制度、重构行政法理论基础和强化行政组织立法的关系,并围绕各自论题分析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路径。
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法治政府建设问题成为研究新热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郑雅芳则在评述当前行政裁量基准创制模式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行政系统内外互动型裁量基准创制模式的问题。这种研究思路有助于厘清制度的生成机制,但也有局限性。有关行政法原则的研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成果。
前者着重探讨了行政法定范围的界定问题,并由此提出要在法律保留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行政法定原则的建议;后者则在实质法治的背景下分析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理论渊源、内涵变迁以及对行政行为适当性判断的影响。因而,关注行政体系和过程内部的结构设计,以及这种内部结构嵌入外部结构的整个系统,是克服困境的思路之一。
有关行政救济理论研究的论文也主要围绕行政复议法的修改和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展开。行政行为是构成和发展各类行政法律制度的基点,对于行政行为的研究仍旧是2014年行政法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
该丛书共计8本,涉及行政法领域的主要有《法治政府的制度逻辑与理性建构》《法治社会的制度逻辑与理性建构》《程序法治的制度逻辑与理性建构》《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对法治政府的制度建构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运用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方世荣探讨了行政立法的参与权问题;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关保英对行政执法中违反程序规则收集证据的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行政规制的正当程序控制、政府决策征集公民建议制度和政务信息永久公示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研究还与应急管理、风险规制等理论相结合,既拓展了研究视域,也充实了部门行政法研究的内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杨解君的《走向法治的缺失言说(三):法治推进与行政法实施问题评析》则围绕行政法的实施问题,结合现实中的个案展开分析,对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软、硬现象、法律实施困境、行政立法与执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方式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二是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除涉及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程序等传统行政法理论问题的研究外,还包括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私人行政、应急法治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完善等新兴热点问题的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沈岿在《解困行政审批改革的新路径》一文中认为,行政许可法的现有规制方案,还无力使行政审批改革脱困于结构性制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郑雅芳则在评述当前行政裁量基准创制模式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行政系统内外互动型裁量基准创制模式的问题。
例如,已有研究中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并不算多,因而,加强对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很有必要。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且研究有所深化:一是对行政行为基础理论的研究。
除涉及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程序等传统行政法理论问题的研究外,还包括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私人行政、应急法治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完善等新兴热点问题的研究。2014年,围绕行政审批改革及行政许可制度的相关问题,学界产生了不少新的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冷血动物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